时间:2023-02-06 12:36:14 | 浏览:496
《人工智能之不能》
马兆远 著
中信出版集团
▌马兆远
近日,《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发布。人们不禁问道:人工智能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吗?它会不会取代人类?我们应该如何做准备?人工智能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针对这些问题,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数字化先进制造研究中心主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智能制造专业终身教授马兆远,在其新书《人工智能之不能》中做了一番冷静的讲解。
1956年夏,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和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等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开会研讨“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时,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诞生。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算法,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2006年,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取得重要突破,人工智能顺势迎来新一轮投资界和工业界的追捧。
广义的人工智能指人所创造的、代替人从事某些思维行为的设备。它可以是算盘,可以是计算器、计算机,以至于超算中心上基于算法行为实现了类似于人类逻辑推理。从狭义讲,从2006年开始的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是在已有科技的基础上因为深度神经网络的突破而获得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带来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第二次恐慌,1997年计算机“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电影《终结者》和《机械战警》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2006年以后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人类迎来了对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恐慌。美剧《西部世界》和电影《机械姬》就代表了这一阶段人们对技术发展可能超越人类智慧的隐隐恐慌。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提出奇点理论,被互联网人追捧,人们担心,到2049年,人工智能就可能超过人类,从此绝尘而去,人类会被机器人奴役,地球会被机器人统治。
人类天生具备的“秘密武器”
的确,在某些特定任务上,计算机已经表现出了远超人类的能力。然而,在执行通用性任务时,如回答问题、感知以及医疗诊断,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难以评估。
从认知的方式上来讲,人类的认知过程与我们现在谈论的人工智能是不一样的。经典逻辑不能突破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但是,人却具有这样的能力。
人类有一种认识相对准确结论的直觉方法,这种方法与计算机式的方法不同,我们可以认知新的事物和了解新的问题,而不受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限制。就计算机的有限逻辑而导致的其内在不完备而言,人却从来不会受到这样的困扰,因为人天生具有突破有限逻辑的能力,也许这构成了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感性。这也许是我认为这一代人工智能无法超越人类思维的数学逻辑层面的本质原因。
社会需要的是终身学习者
我自从做了物理学教授,就越来越觉得工程的重要。我深深地觉得我们应该去找到人类与机器的差别,至少它应该影响我们今天的教育内容。谁都不想我们今天教给孩子们的技能,十几二十年后他们长大了才发现机器做得比他们要好得多。
我凭着直觉感到,在车间伴随着时时思考并探索和尝试的动手能力,力学的、电学的、材料的,是无法轻易被机器取代的,相反,坐办公室的工作,却很容易被机器取代。
我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证明,直到有一天,跟我的导师基思·伯内特(Keith Burnett)先生聊起未来的工厂所应该营造的气氛。人们希望能够在未来工厂营造一种游戏的氛围,让年轻人以打游戏通关的心态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人工智能催化的以数字产业为主的知识研发目前还很难覆盖手工业。比如,涉及基于大量操作经验而形成的直觉,这是目前人工智能很难与人进行比照的方向。因此,在制造业中,高级技术工人在工作过程中,所具有的结合数字化和制造业流程本身特点的技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会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工程教育容易造成工程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忽视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学生工程实践经验构建以及工程实践中学生的组织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突破常规而有所创新说起来也不难,但用到自己身上很难。当我们比较了人工智能和人的根本区别,也比较了经典系统和量子力学所预示的系统之间的差别,我们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不再那么需要服从纪律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轻易地被机器人取代。相反,社会对人的科学素养和人文底蕴要求越来越高。这包括人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也包括人对自身的感悟能力。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要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2022WAIC元宇宙展区 汤彦俊 摄中新网上海9月1日电 (记者 郑莹莹)步入第五年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1日在上海世博中心启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开幕很“元”气。2022WAIC展区 汤彦俊 摄 当天的开幕式会场,分“实”“虚”
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带来什么?在第五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机器人打扫卫生、送咖啡、专业消毒等辅助人类的应用场景集中展出,而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互融共促的趋势,则引领人们看到了一个万物智联的AI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大会现场,一览未来“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在6月25日召开的招商银行股东大会上,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表示,招商银行正在探索银行3.0模式,即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金融科技的运营模式+开放融合的组织模式。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加大对金融科技投入。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
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有一天会超越人脑吗?近日,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学系主任刘嘉在“人文清华讲坛”上发表了演讲《脑与人工智能:站在进化的节点上》。他指出,虽然目前人工智能无法与人脑相比,但它发展迅猛,类人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发展目标
在电影《异形:契约》中,迈克尔·法斯宾德所扮演的仿生人大卫表面上对人类亲切友好,但实际上却通过一系列行为为人类带来灾祸。而在现实中,如霍金、马斯克、比尔.盖茨等名人都曾警告过人们要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危害。对于“人工智能灭世论”的支持者而
未来一段时间本人将不定期的以系列文章形式,分享本人在学习人工智能过程中的一些收获。本文将介绍人工智能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典型应用场景、一级人工智能相关的一些重要术语。1. 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t)AI程序被称为智能代理
昨日,百度正式发布了一款名为丘比特的对话式智能社交助手,正式向社交领域开始进军。在百度发布的一段宣传视频中也显示了该助手的具体使用方法,丘比特的存在可以依托第三方设备,不仅仅只是手机端,还有可能在更多可穿戴的设备上,不如眼镜,手表等;视频显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里面的主角人工智能小男孩不但拥有以假乱真的人类外表,而且还有和人类一样的意识和情感,让人印象深刻。但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现实生活中的人工智能,都是像手机助手siri、聊天机器人微软小冰、智能音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中央美术学院2019届硕士毕业生中,有一位叫夏语冰。毕业前夕,夏语冰的画作同其他同学的作品一道,参加了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夏语冰的作品,获得了中央美院老师们的高度肯定。该校的邱志杰教授专门为她的作品写下一大段褒扬的
就算你不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这两个月可能也被ChatGPT的新闻给刷屏了。会讲笑话会写文,能上考试能写诗,写剧本写论文写歌词样样精通...ChatGPT发布的这三个月,全人类都目睹了一个AI程序究竟能聪明到多离谱的程度。ChatGPT是由O
一、引入对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种用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的智慧的技术。它通过使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其他技术来实现对信息的自动理解和处理。人工智能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够实现人类的
人工智能(AI)的发展,让机器替代人工的新闻越来越多:从2020年双十一开始,淘宝将逐步启用机器人送快递,因为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熟。在家用轿车之后,特斯拉发布了纯电动无人驾驶卡车,未来AI将全面取代司机。亚马逊和阿里都搞了无人
视觉中国供图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用户输入文字,AI就能根据语意进行绘画创作。视觉中国供图在国内首个乘用车无人化运营试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辆“主驾无人、副驾驶配备安全员”的无人驾驶车在行驶中。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即将过去的2022年,对于
中新网5月25日电(吴涛)随着柯洁对战AlphaGo两局失利,人工智能(AI)又引发大众关注。那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都能干些什么,会抢人类饭碗、还是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5月23日上午,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世界排名第一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谭羽清生存还是毁灭?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这句经典独白,迈入2023年,依然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OpenAI在2022年年底发布的ChatGPT,因其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