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云计算行业这些热点事件透露了哪些玄机?

时间:2022-08-27 15:36:53 | 浏览:5556

今年上半年,云计算市场热闹异常。既有老牌云服务商管理层大动荡,引发市场热议;也有各大云服务商推出芯片新品,算力变革加速来临;还有东数西算工程启动,节能降碳成为云服务商们的新命题。算力变革、数据要素化、云原生崛起、低碳云……

今年上半年,云计算市场热闹异常。

既有老牌云服务商管理层大动荡,引发市场热议;也有各大云服务商推出芯片新品,算力变革加速来临;还有东数西算工程启动,节能降碳成为云服务商们的新命题。算力变革、数据要素化、云原生崛起、低碳云……一连串热门关键词的背后究竟藏着哪些玄机?会对未来市场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就像有人所言:不要高估事情带来的短期效应,亦不要低估事情所产生的长期影响。上半年的热点事件,是政企成为上云的主力军之后,上云、用云需求新周期的开启,云服务商则进入到全栈技术能力比拼的新阶段,市场竞争的逻辑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Gartner报告揭示了什么

Gartner在上半年发布了《Market Guide for Cloud Infrastructure and Platform Services, China》报告(以下简称:CISP中国报告)。该报告研究范围覆盖公有云、行业云、分布式云以及混合云等市场牵引力较强且用户最为关注的领域,选取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云服务商进行调研,为决策者提供市场指南性参考。

与全球版不同,入围CISP中国报告的厂商明显更多,包括阿里云、华为云、中国电子云等均悉数入围。那么,Gartner这份报告透露了哪些关键信息?

第一个重要判断:与国外云计算市场大格局相对稳定不同,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竞争活跃度显然更强。除了亚马逊云科技等云服务商巨头之外,市场中依然有着很多“新势力”参与市场竞争。比如,国外运营商已经基本退出云计算主流市场,但中国三大运营纷纷加大云计算投入,希望能够在广阔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又如,中国电子云凭借着PKS技术体系,在政务专属云、国资云、数据治理等细分市场或领域中崭露头角,上升势头明显。

IDC最新数据也佐证了这一判断。《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1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151.3亿美元,其中IaaS市场同比增长40.1%,PaaS市场同比增速为55.7%,但市场领头羊的增长速度却落后于市场平均增长速度;中国电子云等“新势力”的高速增长则令人吃惊。

第二个重要判断:市场竞争的逻辑在悄然发生改变,全栈技术能力是未来云计算市场最大的竞争砝码。早在2020年,Gartner就将之前的《云基础设施即服务魔力象限》调整为《云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魔力象限》(即CISP)。Gartner将报告所涵盖的范围从之前的基础设施资源(如计算、网络、存储)扩展到数据库、FaaS、托管应用程序等领域。

Gartner这一变化,这既反映出企业用户采用云服务方式的动态变化趋势,也体现出云服务商全栈技术能力和广泛服务能力的重要性。Gartner CISP中国报告也延续了评估标准,所入围的厂商普遍注重全栈技术能力的构建。

事实上,市场真实情况不会撒谎。以某很早布局云计算的企业为例,过去十年时间投入重金和研发,聚焦的还是CDN业务,始终绕不开“带宽”这个关键词,并无更加亮眼的高阶产品/服务,以至于人们称这类云服务厂商为IDC 2.0。该云服务的真实情况固然反映出过去十年互联网、电商、视频等用户是上云的主力军,但也折射出云服务商们沉溺于拼成本、折扣的尴尬情况。

显然,随着政企成为上云的新主力,拼带宽成本的竞争方式将成为过去式,而像各种数据库服务、数据仓库、ML/AI、Serverless、FinOps等高阶产品/服务才是政企用户所亟需的;另一方面,政企用户对于数据安全、信息安全又格外敏感,随着《数据安全法》的实施,政企用户的上云和用云必然会对于云的安全能力提出更高挑战。

种种因素叠加,驱动着云服务商加速向全栈技术能力转型,也彻底改变了市场竞争的逻辑。

竞争逻辑的变化:从“芯”开始

对于云服务商而言,芯片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今年 5月,亚马逊云科技由第三代自研芯片Amazon Graviton3支持的Amazon EC2 C7g实例正式可用;7月,谷歌云发布基于ARM的Tau T2A计算实例,自此Top级云服务商全都有了ARM云服务……云服务商们上半年在芯片方面有着密集的动作。

云服务商发力芯片领域的背后,有着两个极为重要的趋势:

其一、数据中心的算力范式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以X86为代表的传统通用处理器近年来处理能力提升一直不太明显,芯片频率提升在减慢,并且还需要兼容传统工作负载,芯片越做越大、越来越复杂,增加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工作负载不平衡、性能容易受影响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

因此,基于ARM的多核、并行处理计算成为下一代算力范式,有芯片设计能力的云服务商纷纷瞄准ARM。如今,全球Top 5的云服务全都推出了基于ARM的计算实例,国内像中国电子云等也都较早布局ARM处理器。

其二,云、边、端共存与协作成为云服务商业务场景的重点方向,使得异构计算兴起,通用计算芯片、AI芯片、可定义计算芯片等共存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事实上,从性能角度来看,云服务商需要加大芯片研发投入,来持续打造极致性能,来支撑各类业务场景的需求;而从成本角度,芯片担当各种计算任务的重任,对于整个云服务商数据中心的能耗、效率、性能、运维等都有着重要影响,掌控芯片对于降低成本、节能减排也至关重要。

但是,云服务商投入到自研芯片的研发中绝非易事。众所周知,芯片作为三大根技术之一,其从设计到应用跟多种技术息息相关。以ARM处理器为例,其多核并行的设计,还与多核操作系统、多核应用程序以及微服务等紧密相关,要想真正发挥芯片的潜力,则需要云服务商具备全栈的优化能力、持续投入以及强大的生态能力。

亚马逊云科技是自研芯片的典型代表,其基于ARM架构的Graviton已经打造了三代,基于Graviton的计算实例服务极为丰富,并且还拥有AI训练芯片Trainium等。中国电子云则是国内云服务商的代表,基于中国电子PKS技术体系打造的PKS原生云,整合与优化飞腾处理器、麒麟操作系统、云安全等众多产品,无论是从技术、产品还是场景实践均处于业界领先。

可以预见,依靠强大的规模效应,云服务商未来有望对芯片的设计、产品和应用带来更多变化。

小小DPU如何改变数据中心

DPU最近两年很火,今年尤其火。

自2017年亚马逊云科技正式发布Nitro、阿里云宣布类似功能的神龙架构起,DPU概念日渐兴起。截止到今年上半年,英伟达、Intel、AMD、Marvell等传统芯片厂商全部加入DPU战局;另一方面,过去一年里,亚马逊云科技的Nitro、阿里云的神龙架构、中国电子云的雨燕架构均得以发布,充分说明作为DPU的头号实践者,云服务商对于自研DPU产品异常重视。

为何小小的DPU能够改变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发展方向?

这得从数据中心技术变化趋势谈起。在虚拟化和微服务等技术日渐普及的趋势下,数据中心处理器需要处理的任务量级也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业界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每年出货的大约3000万台服务器中,有三分之一的处理器算力用来运行数据中心的软件定义网络堆栈。用昂贵的通用计算处理器来做协议处理的工作,既没有做到物尽其用,又大幅提升了数据中心功耗、成本等,可谓是得不偿失。

因此,将网络协议甚至虚拟化卸载到专用硬件DPU上进行处理,不仅能够释放出CPU的宝贵性能,更可以大幅提升数据中心性能,实现数据中心性能、规模和功耗的平衡。

当前DPU发展有两个重要的趋势。第一个是开源开放的ARM给DPU产品、方案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目前市场中多个DPU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