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企业“杀熟”现象近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很多网友通过对比才发现,自己也深陷“杀熟”陷阱之中。不少网友留言或吐槽或支招: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对此进行评论从技术角度讲,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的采集处理,针对每个用户的以往选择...
互联网企业“杀熟”现象近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很多网友通过对比才发现,自己也深陷“杀熟”陷阱之中。
不少网友留言或吐槽或支招: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对此进行评论
从技术角度讲,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的采集处理,针对每个用户的以往选择、使用偏好、个人信息等数据,做出相应的“用户画像”,以提升消费服务的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平台获取用户行为和偏好信息的渠道,就是通过cookie等技术手段,不断采集用户的大数据,然后通过特定算法达到商业目的。
从技术初衷来说,大数据背景下的个性化服务本是平台和用户双赢的效果。一方面,用户可以享受到高效服务;另一方面,平台和商家能够通过数据反馈提高服务层次,甚至可以预判消费偏好获取其他利益,例如,商业信息的精准个性化投放等。
不过,大数据技术在电子商务营销实践中却时常走了样,逐渐沦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帮凶。
网络技术本身就是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才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课题。这次事件曝光出来的“价格歧视”,只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网络经济弊端的冰山一角。这也意味着,法律和监管要与时俱进,不能再继续缺位。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综合新京报、中国消费者报
编辑/裴莹
监制/何永鹏 田珍祥
你投诉 我曝光
消费遭遇烦心事
欢迎关注我们留言!
长按二维码关注
来潜个水,有料